文摘:
初中数学活动课组织模式初探
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基本原则:1. 主体性。2. 发展性和适应性有机融合。3. 创造性和过程性统一。4. 趣味性。
初中数学活动课的一般模式:1. 问题探究模式。问题探究是数学活动课中最常规的手段与方式之一。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,需要围绕问题设计和开展活动过程,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相应的探究活动。之所以要重视问题探究的活动模式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问题可以视为思维的催化剂。对于思维能力发展尚未完善的中学生来说,恰当的问题有利于对其学习思路进行引导,进而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。2. 情境指导模式。以情境为指导的数学活动模式,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。在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中,认为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平台,只有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,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与内化。在情境化的数学活动中,教师应该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,并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探究。这样一来,不但可以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逐步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,而且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情感,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。3. 合作探索模式。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性的学习活动,在这种学习模式中,需要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,这种学习模式被视为近些年最成功的学习方法之一,所以通过合作的方式,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是十分必要的。在合作性的数学活动中,既可以使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,又有利于借助小组的力量提升活动的效率,从而扩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知。同时,在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中,还可以通过不断的交流反思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。4. 主题实践模式。从当前的育人目标来看,在数学学科教学中,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,以此来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。因此,除了课内的探究活动之外,还应该组织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。这样一来,不但可以使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,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,从而提升数学活动的实效性。
摘自:初中数学活动课组织模式初探 任灿 文 《数理化解题研究》2021年第29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