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摘:
感应思维
语文课堂的本质是一个感应系统,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。
“感应思维”的内涵诠释及建构基础:1. “感应思维”的内涵厘定。“感应思维”是在特定的学习环境里,呈现出一种阴阳交互、相交而和的状态,是教师与学生的遭遇与会通,非线性的持续过程。以学生为主要感应点,与教师、文本等为交互感应点,之间相互连接与传导,形成“感应思维”场域。2. “感应思维”:基于《易经》视角的课堂系统建构。(1)课堂是系统融合的感应场域。(2)师生是交互依存的主体关系。(3)感应是非线性的持续过程。
“感应思维”的价值旨归:1. “感应思维”传承传统文化:指向教文立人的追求。2. “感应思维”坚持儿童立场:实践教学相长的诉求。3. “感应思维”落实新课标精神:提升语文素养的要求。
“感应思维”场域的整体架构与策略:1. “感应思维场”模型的整体架构。在特定的“场”中,内外感应系统里流动着能量、交换着信息,学生在感知能量、接收信息中,不断调整着自身的知识、情感、能力组成的语文素养。2. “感应思维场”的运行机制。“感应思维场”是内外感应系统、虚实并存的运行机制。一方面,学生、教师与文本之间存在感应的可视化存在;另一方面,学生进行信息提取、发展高阶思维,提升语文素养的内在建构与外在感应系统的交互。(1)“实场”之道:同频共振。(2)“虚场”之法:固本培元。3. 课堂“感应力”培植策略。(1)指向生长,探寻儿童与文本共鸣的“感知力”。(2)创造条件,培植儿童与教师相长的“交互力”。(3)任务驱动,打造儿童与学习方式共振的“适应力”。(4)动态多样,引领儿童与学习氛围融合的“内生力”。
摘自:感应思维:融通语文课堂的“教”与“学” 孙传云 文 《阅读(教学研究)》2021年第2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