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摘:
思维导图干预
思维导图是一种利用形象、生动的图画、文字、符号、颜色等多种表现方式,将复杂的思考过程变成可以看得见的颜色、线条、形状,将信息以视觉效果呈现出来的思考工具。
思维导图干预的方法步骤:1. 分析事件起因,学会面对并接受自己的情绪。识别自我情绪是管理情绪的基础,只有学会识别和面对自己的情绪,才能进一步觉察他人的情绪反应,然后调节自己的行为。2. 了解事件结果,学习觉察和理解他人的情绪。儿童情绪的认知成份——辨别他人的情绪、懂得以他人的角色和观点看待事物、共鸣地体验他人的情绪,是儿童发展正向社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3. 寻找解决方法,学会控制与调节愤怒情绪。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了不良的感受,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,将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转化。
思维导图干预的延展:1. 时时监督,防范未然。2. 家校共建,双管齐下。3. 正面强化,稳步提升。
思维导图干预的有效性分析:1. 绘画安定易怒情绪。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绘画的过程,绘画活动是儿童表现内心的另类语言。师生一起绘制思维导图,这样和谐的情感氛围是宣泄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。2. 调取运用简单快捷。儿童的大脑通常对活泼、简单、美好的事物感兴趣,思维导图本身就是简单、活泼、美观的存在,便于记忆,能在大脑中留下较深的印象,当遇到相似情况时,大脑会很快调取相关的思维导图。3. 制作教会冷静思考。孩子只有学会自己思考、判断,才能在遇到阻碍时不轻易动怒,而去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摘自:借助思维导图提升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 陈晓晓 文 《班主任》2021年第2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