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摘:
支架式教学模式
支架式教学,以学习者实际发展水平为基础,通过构建框架的形式引导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体系,使“支架”像建筑行业所用的脚手架一样引导使用者不断向上攀升,最终达到理想高度。该模式通过分解复杂的学习任务,让学生在自主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进行理解性学习,以教师的反馈评价为参考,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。
搭建支架,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:支架是教学模式的起点和基础,“脚手架”搭好了,建筑施工进程才会顺利推进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先对本节课的整体框架有一个清晰的梳理,提供一个学习目标的指引,让学生在学习时知道自己要学什么。
进入情境,引导学生沉浸课堂氛围: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意思的教学环节,从感官上刺激学生注意力,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课效率。在支架教学模式下采用情境教学法,利用图像、视频或故事等创设教学内容相关情境,引导学生全身心沉浸于课堂学习中,使学生更高效地掌握课堂内容。
自主探索,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: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学习能力之一,在框架指引、情境启发的前提下,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探索,并适时提供一定的帮助,这一过程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强化训练,同时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主钻研,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。
协作学习,加强学生合作协商能力:在教学过程的后半段,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,将自己形成的知识框架放在小组内分享交流,在彼此的建议启发下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调整,让学生在思维碰撞过程中对所学内容有更全面、深入的理解,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。
摘自: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袁彩梅 文 《阅读(教学研究)》2021年第4期